(二)輪蟲培養
1.增殖環境
影響輪蟲增殖的因子,可分成可操作的輸入因子,如溫度、食物、養殖槽狀態、輪蟲生理狀況,這些影響以輪蟲的產量及品質表現出來。
(1)食物:
大型輪蟲可濾食大小為5~25微米之食物,超小型可濾食2~20微米食物 。因此粒子小於25微米之微藻、酵母、細菌、微膠囊飼料、藻粉、有機碎屑等均能被輪蟲濾食。其中以微藻的餌料效益最好。 微藻中以扁藻、杜氏藻、衣藻、擬球藻及單胞藻等綠色藻類及褐色鞭毛藻類之等鞭金藻對輪蟲有很好的增殖。微青海洋
輪蟲之飼料
|
Table4.1 輪蟲以不同食物餵飼之增殖率
藻 種 | 增殖率 | |
壺型輪蟲(Brachionus plicatilis)*1 | ||
擬球藻 | Nannochloropsis oculate | 0.88 |
聚球藻 | Synechococcous elongatus | 0.96 |
衣藻 | Chlamydomonas sp. | 0.92 |
杜氏藻 | Dunaliella tertiolecta | 0.94 |
巴夫藻 | Pavlova lutheri | 0.69 |
異雙鞭裸藻 | Eutreptiella sp. | 0.74 |
小環藻 | Cyclotella cryptica | 0.51 |
菱形藻 | Nitzschia clostrium | 0.55 |
麵胞酵母*2 |
| 0.06 |
麵胞酵母加維生素A、D及E*2 |
| 0.39 |
光合細菌 |
| 0.42 |
極小型輪蟲(Brachionus sp.)*3 | ||
擬球藻 | Nannochloropsis oculata | 1.49 |
周氏扁藻 | Tetraselmis chui | 1.48 |
東港等鞭金藻 | Isochrysis galbana TK1 | 1.34 |
四鞭扁藻 | Tetraselmis tetrathele | 0.99 |
擬球藻 | Nannochloris oculata | 0.89 |
大溪地等鞭金藻 | Isochrysis aff. galbana | 0.89 |
*1:Hirayama et al., 1979;*2:Hirayam&Funamoto, 1983;*3:蘇等1994 |
(2)溫度:
溫帶、熱帶生長的輪蟲對水溫適應強
不同型輪蟲的增殖與適溫範圍不一樣。超小型及小型在15~37℃可增殖
,適溫為28~33℃,屬高溫窄溫型,於34℃時可增殖250%。
大型在5~35℃可增殖,適溫為25~28℃,屬低溫廣溫型,25℃時可增殖
170%。微青海洋
輪蟲在最適範圍內,增加溫度通常會增加生殖能力。然而在高溫下培養輪蟲會增加食物的消耗。除此之外,也需要付出額外的照顧人力對於提高溫度後的高餵食頻率與較少的餵食效率。而低於適溫下,養殖輪蟲會降低族群的成長。
Q:輪蟲養在池中,溫度下降後體型會變大?
Ans:體形大,增殖率較慢,適合生長在惡劣環境中。在低溫下須消耗能量多,加大體形以將合成之脂肪,碳水化合物貯存起來。
(3)鹽度:
輪蟲對鹽度的適應很廣,可活存於1~60ppt,而於5~40ppt有良好增殖,
以10~20ppt增殖最好。配合輪蟲之游泳力、食物消化率、轉換率及綠色微藻之生長,則以15~25ppt為最適培養鹽度。 如果輪蟲在不同的鹽度(培養池與魚苗池差距± 5 ppt)餵食魚苗時,雖然有可能適應鹽度的震盪,但也可能抑制輪蟲的活動力,甚至死亡。微青海洋
(4)光:
照光對輪蟲的增殖沒有直接作用,但因可促進藻類的生長,會因所促進藻類之種別而有正或反效應。在露天培養時,強光及輪蟲排泄物常引起原存於水源卻無法為輪蟲濾食藻類的大量繁生,進而提高pH值並與輪蟲競爭生存空間,導致輪蟲數減少,甚而死滅。這種情形常發生於高水溫期,尤其以酵母為餌者更易發生。微青海洋
(5)溶氧:
溶氧對輪蟲增殖之影響亦因其大小而異。大型種在2.3ppm溶氧以上時,其增殖率與產子數不受影
響,但降為0.9ppm則不增殖。小型種在0.9~6.1 ppm 間均不受影響,因此小型種之打氣適量即可。
打氣太大會打掉輪蟲所攜帶的卵,並使培養池中之顆粒體揚起;打氣太小則不利硝化菌作用,將加速水中氨的累積及水質的惡化。開放式戶外大面積培養輪蟲,不打氣或微量打氣可抑制橈足類的增殖,因後者之需氧量較高。
(6)pH:
輪蟲在pH5~10範圍內可增殖,以pH7.5~8.5之增殖最好。
(7)氨:
氨對輪蟲之活存率、增殖率及產子數均有不良的影響,其半致死濃度分別為17.0、13.2、7.8ppm。在7天之培養期,當輪蟲密度由40隻/ml
增殖為450隻/ml時,氨由1 ppm上升至25ppm,輪蟲密度也開始下降。因此高密度養殖時,氨之減少是必須加以注意的,Yoshimura et al.(1994)利用降低pH使轉為氣態氨之量較少,因而降低毒性,並使輪蟲密度可提升至10,000隻/ml。微青海洋
(8)細菌:
近來更多的研究顯示環境菌相與輪蟲的增殖有密切的關係。在增殖快速的培養環境中,有益於輪蟲增殖的細菌如假單胞菌 Pseudomonas屬及不動桿菌 Acinetobacter屬細菌所佔比例較高,增殖不良時,Vibrio屬及
Flavobacter屬細菌比例較高。
單獨分離這些屬的細菌,添加於酵母中培養輪蟲,發現Vibrio屬及
Flavobacter屬的餌料效益低,而Pseudomonas屬及Acinetobacter屬細菌餌料效率高。因為這些有益菌可產生維生素B12菌。維生素B12是輪蟲增殖必需的營養素,因此產生維生素B12菌有益輪蟲增殖。在增殖不好的培養中加入有益菌Pseudomonas P-1可改善輪蟲的生產力。因此細菌可提供維生素,作為食物及改善水質環境(硝化作用)。目前以維持水溫與生長環境的穩定、調整給餌率及排除排泄物等來管理,以控制良好菌相的發生。
(9)原生動物:
在輪蟲培養池中常見原生動物繁生,最常見的是纖毛蟲類的Uronema及Euplotes二種, 它們會與輪蟲競爭食物。在培養初期可見較多的附著性Uronema (200隻/ml),隨培養期增加附著性Uronema漸減,但浮游性Euplotes急增。Uronema 於培養50小時後可高達500~1,000隻/ml,隨後急降,至60小時後降為50隻/ml以下。代之而起的為Euplotes,由40小時之50隻/ml增為60小時之200隻/ml。此乃因二種原生動物所攝食的細菌不同所致。微青海洋
原生動物的增加,一方面消耗有益輪蟲增殖的細菌,另方面又與輪蟲競增爭生存空間,對輪蟲的增殖非常不利。分離輪蟲增殖良好及纖毛蟲大量繁生環境中的優勢細菌,測試輪蟲以其為餌之增殖率,獲知輪蟲增殖良好環境中的優勢菌高(105隻/ml),纖毛蟲大量繁生環境中的優勢菌低(10隻/ml)。
控制原生動物的方法,可以濾材過濾懸浮物,減少細菌滋生,以去除原生動物的食物。另外可在輪蟲接種前24小時,加入低濃度的褔馬林20 mg.l -1至藻類培養池,可顯著降低原生動物污染。輪蟲的篩選和清潔,可透過使用浮游生物網 ( < 50微米),以減少一些纖毛蟲或其它小型污染物。這是一種簡單的預防措施,可採取在剛開始建立的輪蟲培養上。
雖然扁藻對輪蟲之增殖率優於擬球藻,但扁藻藻水易滋生Uronema,因此培養輪蟲較常用擬球藻
,若以扁藻來培養輪蟲,則需注意纖毛蟲的量,早日利用網目篩選、水洗分離,以減少原生動物的量。當以濃縮淡水綠藻為餌時,輪蟲之增殖顯然優於其他市售商品,但常因大量游仆蟲增殖,
以致培養不穩定。輪蟲在培養第六天達1,200隻/ml後下降,游仆蟲在培養第三天為
200隻/ml,第七天增為1,000隻/ml左右;但若培養第一天游仆蟲就出現,並於第三天達800隻/ml,
輪蟲僅達400隻/ml。微青海洋
2.培養程序
可分為集約式及粗放式兩種,集約式以藻類及麵包酵母為餌,粗放式以雞糞、鰻魚粉
、魚漿、魚精及酵母粉為飼料。
(1)粗放式:
培養池為10~400噸水量,水深1~2公尺。 以雞糞、鰻魚粉、酵母粉、下雜魚漿或發酵液、魚精等為飼料。
- 開始時加入6公斤鰻魚粉及6公斤啤酒酵母作水色。
- 經3~4天後,水色轉粉紅或紅褐,接2~3桶輪蟲。
- 為維持水色,每天或隔天投2.5~3公斤鰻魚粉(較不易爛透者)及1.5~2公斤啤酒酵母。
- 當輪蟲長出後,每日清晨6~7點撈取表面一層,經沖洗後直接投入,或再經擬球藻滋養2~3小時後,投餵魚苗。
- 培養時不打氣或小量打氣,不排水僅添水。微青海洋
- 沒有魚苗時,輪蟲池靜置不管。
- 魚苗飼育前7天開始再準備,先投入開始時半量的鰻魚粉及啤酒酵母,重複2~7步驟。
(2)集約式:
集約式分為回分式及間捕式兩種。 間捕式生產量較不安定,但省力。
在輪蟲需要量不清楚時,回分式仍每日固定的接種、收獲,在餌料及勞力上浪費不少,且每日作業量較大;但是生產較穩定,且操作程序固定,培養自動化及系統化之推行較容易。
- 回分式
第一天以藻水為餌,第二日起以酵母為餌,培養4~7日後全池採收,部份作種源用來再接種一新桶,其餘用來投餵。
藻水濃度為5~15× 106 cells/ml(擬球藻)或1~10×104 cells/ml(扁藻),亦即綠色藻類培養至不再加濃後,取一半藻水一半新鮮海水調配而成。若藻水濃度太淡,亦可直接利用不再稀釋,或藻水太濃時加更多海水。可在藻類培養池中直接接種輪蟲,亦可移至輪蟲池再使用。若在藻池中直接培養輪蟲,每次重新培養藻類時,必須先以漂白水消毒後再利用。
酵母的使用量為1百萬個輪蟲0.5~1.0g(約50~100g/噸),每日分早晚二次投餵。
培養水鹽度調為15~25ppt。 水溫以25~28℃為佳,冬天必須加溫,夏天不控溫。
水槽容量0.5噸至40噸均適宜。培養槽數目以4~6個為佳,依需要量而定,並調整培養期,使得每日可收穫一槽且再接種一槽。
接種時之輪蟲數為30~50隻/ml,4~5日後可達 100隻/ml,則可全採收。 亦可於第一日加入培養槽1/2或1/4水量藻水,第二日起每日上午加入1/4藻水,下午加酵母(前述半量),第4至第7日全部採收。
後一種方法產量較多,但藻水要能配合供應,所需勞力也較多。 - 間捕式
間捕式的基本原則為當輪蟲密度達某一濃度(80~100 隻/ml)後,每日或隔日收穫培養水量的5~30%,再加入收穫量的藻水並投酵母補充。
使輪蟲密度達某一濃度的培養方法與回分式相同。Table4.5 列舉培養方式、培養槽、餌料需求量及每噸水生產的輪蟲量,依據這些數據可就種苗對輪蟲之日需求量,規劃生產輪蟲之配備及操作流程,以達適時生產足量輪蟲之目標,使種苗培育無餌料不足之虞。
Table4.2 輪蟲培養方式及生產量
|
(3)問題與對策:
- 矽藻問題:
矽藻繁生,不能被輪蟲濾食又會使pH值上升,另一方面又佔據空間,因而抑制輪蟲的增殖。解決的方法為降低輪蟲池的光照,減少麵包酵母的使用量。當輪蟲池有大量矽藻產生時,停止打氣,
一天後矽藻沉底,然後撈取上層輪蟲,濃縮於扁藻或擬球藻水中。水清後再濃縮接種於藻水中,如此
重覆至輪蟲種源不含矽藻止,再移於新池重新培養,如此可抑制矽藻在輪蟲池繁生。微青海洋 - 培養不順時,輪蟲增殖率驟降,可能是水溫太低、日夜溫差大、懸浮固體太多、原生動物繁生
。利用控溫、加過濾設備、調整投餌量、取優良種源重新接種等以改善之,尤其如能以扁藻、等鞭金藻餵飼,以增加輪蟲帶卵率,成效最顯著。 - 營養強化:
以擬球藻、等鞭金藻等富含EPA或DHA之微藻二次培養輪蟲6小時後再投餵魚苗。 營養強化時輪蟲密度為300~500隻/ml,藻水濃度維持不使水變清。 若滋養好的輪蟲未立即被攝食者取用,其營養價也會衰減,因此若不是控制投餵的輪蟲能在短時間內被攝食,則必須於育苗池添加藻水,以維持擬球藻或等鞭金藻濃度為 5×104或1×104 cells/ml。Table4.3 為以油乳營養強化輪蟲及豐年蝦的一些方法,主要以不同類型的油脂與乳化劑混和成為可
溶於水的油乳後使用。 近來將輪蟲及豐年蝦當作生物載體,除了油脂外也加入維生素、抗生素、
免疫加強劑、生物製劑等有益種苗的各類物質製成商品,直接以果汁機與水混合攪拌後直接投餵。
Table4.4 列出日本、美國及比利時的市售各種滋養商品,其使用量為25~50 ppm或如建議量,滋養時需注意強打氣使溶氧在4ppm以上,並留意輪蟲及豐年蝦的活力,加以調整密度或劑量。 油乳
滋養後,需以新鮮海水沖洗後再投餵。 滋養商品之選擇,因飼養魚種對HUFA 脂肪酸之需求而異
,並應注意保存條件、其他營養成份及應有之商品標示,以確保得到應有的滋養效益。 目前僅比利時商品可在臺灣直接選購。
Table 4.3 餌料生物以油乳營養強化之方法
|
Table4.4 餌料生物營養強化用市售商品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