鱸鰻養殖技術(三)
三、鰻線培育
養殖的地點,最好選擇
(1)有豐富的水源:鱸鰻較不耐低溫,切勿選擇有大量低溫山泉水的地區。
(2)水質不可含有毒物質
(3)鰻苗培育,初期最好選擇能取得海水的地方
(4)地勢方便注排水且不會淹水地區。
鱸鰻養殖技術(三)
三、鰻線培育
養殖的地點,最好選擇
(1)有豐富的水源:鱸鰻較不耐低溫,切勿選擇有大量低溫山泉水的地區。
(2)水質不可含有毒物質
(3)鰻苗培育,初期最好選擇能取得海水的地方
(4)地勢方便注排水且不會淹水地區。
(趕個養殖熱潮,整理一下網路上的資料,希望有用到的人能節省許多找資料的時間)
學名:Anguilla marmorata Quoy &Gaimard 1824
俗名:鱸鰻、花鰻、烏耳鰻、土龍。
英名:Swamp eel,Giant mottled eel,Marbled eel,Madagascar mottled eel, Giant long-finned eel。
(1)整池與晒池,改善底質及修繕堤岸。放養石斑魚需要很好的底質,故放養前魚池的整理不可忽視,準備放養的池子,最好以推土機將表層的底土翻起後,灑佈石灰(每1分地 15-30公斤),並藉由陽光曝曬使池底有機物充分氧化。
大部分的石斑魚是屬於雌性先熟的雌雄同體(Protogynous hermaphrodites),代表石斑魚的生活史中,是雌性生殖線:卵巢先成熟,然後再經過自然的性轉變,而雄性生殖線的精巢再發育成熟。此種續發性的性轉變現象廣泛地存在石斑魚亞科,其性別顯然會因體型及年齡大小而不同。促成石斑魚亞科之先雌後雄的因素,至今尚不很清楚。大體而言,兩性之體型大小應有相當的重疊範圍,然而,卻有極少數種類之若干雌魚,似乎從未發生性轉變。
石斑是分布於世界熱帶及亞熱帶溫暖海域沿岸的重要食用魚,屬於鮨科(Serranidae)石斑亞科(Epinephelinae)的魚類。石斑種類繁多,分類上因體色常隨環境而變化,所以很難由身體色素分類,但可以身體之斑點,做為分類之依據。根據Heemstra and Randall (1993)調查,全世界有159種石斑魚,台灣有紀錄的約52種(Lee, 1990)。由於石斑魚的肉質細嫩、鮮美,且外形美觀,廣受各地消費者喜愛,已成為名貴的海鮮之一。 微青海洋
台灣主要的養殖種類以三種為最主要的生產:
(1)點帶石斑 (Epinephelus coioides):俗稱紅點仔、紅點石斑,英文名為orange spotted grouper,為目前台灣最多之品種,因此漁民稱此種為土斑仔。
魚類圖鑑 小丑魚索引
綱:輻鰭魚綱 Actinopterygii | |
目:鱸形目 Perciformes | |
亞目:隆頭魚亞目 Labroidei | |
科:雀鯛科 Pomacentridae | |
亞科:海葵魚亞科 Amphiprioninae | |
屬:海葵魚屬(Amphiprion ) 棘頰海葵魚屬(Premna ) |
目前餌料生物方面,海水魚主要會使用到的 微藻、輪蟲、豐年蝦、橈足類 整理到一段落了。
大概除了一些修正跟補充外,近期不會在更新餌料生物方面
還有部份的纖毛蟲,原蟲等...以後有需要再來整理
其實以上大部份資料也是網路剪剪貼貼而來的
實際上的操作,還有待磨練...
自已現在的工作跟繁殖有關,所以的餌料生物都要自已做
深深體會到...資料上所寫的跟實際操作是相差十萬八千里啊!XD
所以,資料僅供參考用!一切還是要慢慢練習來增加經驗值!!
謝謝觀賞...
橈足類可分為濾食性、捕食性和混食性三種。
濾食性的橈足類種類很多,人工培養的橈足類多屬濾食性的,如紡錘水蚤(Acartia)、偽鏢水蚤(Pseudodiaptomus )、長腹劍水蚤(Oithona )等屬的大多數種均屬此類。其主要餌料為微型和小型浮游生物。
橈足類(Copepods)是生活在海洋及淡水環境中的一類細小甲殼類動物,其體型小,數量多,分佈廣,約有百分之七十的海洋浮游動物為橈足類,是海洋水域中許多動物攝食的蛋白質來源。
其食性複雜,大部份是以浮游植物或浮游細菌為食,少部份的種類,尤其是底棲性,可攝食動物餌料和有機質碎屑等。
橈足類相對於豐年蝦而言,富含更多量的高度不飽和脂肪酸DHA與EPA,是培育海水魚苗的重要餌料生物。微青海洋